藝術的心
創意無限
:::
社會科教學活動
中日交流闖關 中日交流闖關
中日交流闖關 中日交流闖關
 
社會課教學
社會課表 社會課表
教學計劃113五下社會科 教學計劃113五下社會科
社會課上課規則 社會課上課規則
美勞科教學 美勞科教學
學習單 學習單
教學PPT 教學PPT
 
好站連結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
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
台北偶戲館 台北偶戲館
 
 
:::
     
 

 

臺北市士林區天母國民小學113學年度第2學期五 社會領域(科)教學計畫

                                                        設計者:陳藝心   

  • 課程架構

 

 

貳、學期課程目標

1.理解先民冒險渡海來臺開墾的過程、造成的族群衝突,以及開港通商後,西方人士帶來的文化。此外,由於外力入侵,使臺灣逐步現代化的過程。

2.探討日治時期政治的發展,以及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如何變化,藉以了解面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人民仍能堅忍不拔,在逆境中努力奮鬥,並奠定下臺灣今日發展的基礎。

3.理解日治時期的交通、糖業、林業、水利建設,以及教育、作息制度,是如何影響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

4.理解經濟活動要落實環境永續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在經濟活動中落實環境永續的態度與行動。

5.透過引發學生對家鄉景物留心觀察,進一步的做資料蒐集及探訪,讓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建築的原由始末,以及相關的保護措施等,更進一步認識家鄉歷史,也期盼引發認同與珍視。

課程計畫:

第一單元:了解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開港通商如何影響經濟與文化,以及開港後清帝國的統治措施有什麼變化。

第二單元:探討日治時代政治的發展及人民的努力,奠定今日臺灣的發展基礎。

第三單元:探討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實行各項建設與措施,對臺灣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第四單元:透過生活實例,引導思考生產活動、消費活動與個人理財的未來展望及永續發展,珍愛臺灣這片土地。

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自己家鄉的歷史,並在探究過程中更進一步認識家鄉。

 

叁、教學計畫

週次

日期

單元

名稱

核心素養

具體內容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

教學重點

節數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第一週

2/11~2/14

第1課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

社-E-A2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c-Ⅲ-2 族群的遷徙、通婚及交流,與社會變遷互為因果。

Ce-Ⅲ-1 經濟型態的變遷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1.理解清帝國限制漢人來臺的政策及其影響。

2.透過探究與觀察,了解移民來臺的背景與開墾情形。

3.覺察漢人移民社會所產生的問題。

4.探討漢人移民與原住民族衝突造成的生活空間改變情形。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1課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

【活動一】唐山過臺灣

  1. 說明清帝國剛接管臺灣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官員對臺灣持放棄或保留的態度,最後清帝國採納保留臺灣的建議,將臺灣收入版圖。
  2. 清帝國統治臺灣後,為了防止過多漢人移民發生反叛事件,頒布了限制漢人來臺的限制。

【活動二】拓墾的歲月

  1. 施世榜興建八堡圳的經過,介紹水圳引河水灌溉田地的狀況,並請學生回答問題。
  2. 清帝國時期,漢人為了解決灌溉用水問題而興建水圳,為了取得水源,也從事大規模水圳開發,漢人移民生活空間也隨著開墾範圍而擴大。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第二週

2/17~2/21

第1課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

社-E-A2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c-Ⅲ-2 族群的遷徙、通婚及交流,與社會變遷互為因果。

Ce-Ⅲ-1 經濟型態變遷會影響人們生活。

1.理解清帝國限制漢人來臺的政策及其影響。

2.透過探究與觀察,了解移民來臺的背景與開墾情形。

3.覺察漢人移民社會所產生的問題。

4.探討漢人移民與原住民族衝突造成的生活空間改變情形。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1課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

【活動三】生活空間改變

  1. 隨著漢人實際開墾範圍,更往內山推移,平埔族群在漢人來臺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各族有不同的文化、語言,生活方式以耕種、狩獵為主。舊界線移動到新界線,推論出山區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的改變。
  2. 【社會充電站】移民對清帝國的反抗清帝國會發生好幾起反抗政府的事件,之後增設行政區代表清帝國在臺灣投入的管理資源變多了。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第三週

2/24~2/27

第2課開港通商如何影響經濟與文化?

社-E-B3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1.探究清帝國時期,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與影響。

2.透過觀察與討論,探究清帝國時期,臺灣茶葉發展情形。

3.理解清帝國後期,西方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2課開港通商如何影響經濟與文化?

【活動一】熱絡的商業活動

1.聽到的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分別是指

府城、鹿港、艋舺三個港口的歷史變遷、發展過程及相關圖照。

【活動二】約翰•陶德與臺灣烏龍茶

  1. 清帝國後期,外銷茶葉以烏龍茶為大宗,而烏龍茶或臺灣茶產業的興起,則與一個外國人有很大的關係,日後人們稱呼他「臺灣烏龍茶之父」。
  2. 除了引進福建的茶苗,約翰‧陶德和李春生還採取什麼方式改善及提高茶葉品質,讓茶葉成為北臺灣重要的農作物及外銷物品。4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原住民族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國際教育】

國E3 具備表達我國文化特色的能力。

第四週

3/3~3/7

第2課開港通商如何影響經濟與文化?

社-E-B3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1.探究清帝國時期,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與影響。

2.透過觀察與討論,探究清帝國時期,臺灣茶葉發展情形。

3.理解清帝國後期,西方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2課開港通商如何影響經濟與文化?

【活動三】開啟大門重新接觸

  1. 說明清帝國前期的閉關自守,對外知識不足等,後來由於清帝國腐敗,導致外國勢力入侵中國,清帝國被迫開放港口,造成臺灣重新接觸西方世界。
  2. 西方國家想要跟臺灣通商,洋行是外國商人在臺灣通商港口設立的商行,除了從事進出口貿易,其西式建築風格,也為市街帶來異國風情。

 

【活動四】西方文化的洗禮

1.「馬偕的故事」,讓學生對於馬偕來臺的時空背景,以及對臺灣的貢獻有初步認識。

2.以馬雅各和馬偕為例,以利課堂進行探究思考。,清帝國時期,臺灣老百姓看見西方傳教士時,在當時民智未開,排外之風興盛情形下,這些傳教士受到很多民眾反抗情形,但是他們仍透過學習當地語言、醫療等方式,和人民建立良好關係,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原住民族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國際教育】

國E3 具備表達我國文化特色的能力。

第五週

3/10~3/14

第3課開港後清帝國的統治措施有什麼變化?

社-E-A2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e-Ⅲ-1 經濟型態的變遷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1.探討並了解清帝國後期,日本和法國入侵臺灣的原因與過程。

2.透過閱讀與討論,理解清帝國積極建設臺灣的背景及措施。

3.透過資料蒐集與整理,了解清帝國對原住民族統治措施的改變。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3課開港後清帝國的統治措施有什麼變化?

【活動一】外來挑戰

1.講述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及針對沈葆楨來臺後的防衛建設。

【活動二】清法戰爭

1.講述清法戰爭與法軍侵臺的關係,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介紹劉銘傳個人經歷,以及在臺的建設,這些統治措施可以看出清帝國對臺灣的態度的轉變

【活動三】開啟現代化大門

1以清帝國時期的交通建設及空間改變探究劉銘傳修建鐵路的過程。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原住民族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第六週

3/17~3/21

第3課開港後清帝國的統治措施有什麼變化?

社-E-A2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e-Ⅲ-1 經濟型態的變遷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1.探討並了解清帝國後期,日本和法國入侵臺灣的原因與過程。

2.透過閱讀與討論,理解清帝國積極建設臺灣的背景及措施。

3.透過資料蒐集與整理,了解清帝國對原住民族統治措施的改變。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3課開港後清帝國的統治措施有什麼變化?

【活動四】開山撫番的影響

  1. 清帝國時期開闢這條古道的目的。
  2. 清帝國實施的開山撫蕃政策,其實效果不如預期,開採樟腦的利益並沒有當初想的那麼多。
  3. 引導學生可以從網路、圖書館、訪問歷史學家等方面蒐集資料,不要只單找某一方立場,以免立場偏頗。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原住民族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第七週

3/24~3/28

第1課日本帝國如何統治臺灣?

社-E-A2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1.了解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原因與過程,並察覺民眾對割讓的不同感受。

2.理解臺灣總督府的統治措施,並能表達臺灣為殖民地的理由。

3.了解日本對臺灣的皇民化政策,並察覺對當時臺灣人的影響。

第二單元日治時期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第1課日本帝國如何統治臺灣?

【活動一】日本展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1.解釋殖民統治的意義,並列舉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例子來說明,例如:西元18~20世紀英國統治印度、16~19世紀西班牙及葡萄牙統治中南美洲、17~20世紀荷蘭統治印尼等。

【活動二】推行警察與保甲制度管理人民的生活

  1. 引導學生了解總督府(1919年完工)建築是現在總統府,及臺灣在1895至1945年時受到日本統治。
  2. 說明日治時期總督府賦予警察很大的權力,幾乎無所不管,此外,如果村子裡某家發生違法事件,只要有人知情不報,全村都會遭受警察處分,所以當時的臺灣人都很怕警察,當時的日本警察被稱為「大人」。
  3. 透過保正甲長的協助,達到統治效果。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人權教育】

人E1 認識人權是與生俱有的、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人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多元文化教育】

多E8 認識及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尊嚴、權利、人權與自由。

【國際教育】

國E2 表現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第八週

3/31~4/2

第1課日本帝國如何統治臺灣?

社-E-A2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1.了解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原因與過程,並察覺民眾對割讓的不同感受。

2.理解臺灣總督府的統治措施,並能表達臺灣為殖民地的理由。

3.了解日本對臺灣的皇民化政策,並察覺對當時臺灣人的影響。

第二單元日治時期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第1課日本帝國如何統治臺灣?

【活動三】透過調查加強對臺灣的統治

  1. 總督府應以臺灣的情形來制定適合的政策,不能直接用日本的政策來治理臺灣。
  2. 總督府對臺灣的原住民族進行調查,透過調查方式來記錄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

【活動四】推行皇民化運動加強臺灣人對日本的效忠

  1. 中日戰爭的介紹中國八年對日抗戰正式展開。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戰事後戰局反轉,西元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
  2. 皇民化運動時,取得國語家庭認證,家中成員可以享有公家機關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子女具有升學優勢等優待。

 

3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人E1 認識人權是與生俱有的、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人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多元文化教育】

多E8 認識及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尊嚴、權利、人權與自由。

【國際教育】

國E2 表現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第九週

4/7~4/11

第2課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如何爭取權利?

社-E-A2

社-E-B1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d-Ⅲ-1 不同時空環境下,臺灣人民透過爭取權利與政治改革,使得政治逐漸走向民主。

1.了解日治時期重要抗日事件的發生原因和影響,並察覺不同武裝抗日事件的差異性。

2.探討日治時期非武裝抗爭的背景與過程,理解抗日運動轉變的原因及意義。

3.認識臺灣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了解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單元日治時期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第2課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如何爭取權利?

【活動一】以武裝行動爭取權利

  1. 不同族群的武裝抗日事件分布有所差異。想一想,有的差異。
  2. 西來庵事件的起事原因與爭取權利有關。
  3. 日本統治臺灣後,因種種不平等的對待,或民族情感因素,或因生活權利被侵犯,使得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一再的發生,其中以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最為具代表性。西來庵事件以後,漢人的抗日運動轉為以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為主。

3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人E1 認識人權是與生俱有的、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人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原住民族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多元文化教育】

多E8 認識及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尊嚴、權利、人權與自由。

【國際教育】

國E2 表現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第十週

4/14~4/18

第2課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如何爭取權利?

社-E-A2

社-E-B1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d-Ⅲ-1 不同時空環境下,臺灣人民透過爭取權利與政治改革,使得政治逐漸走向民主。

1.了解日治時期重要抗日事件的發生原因和影響,並察覺不同武裝抗日事件的差異性。

2.探討日治時期非武裝抗爭的背景與過程,理解抗日運動轉變的原因及意義。

3.認識臺灣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了解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單元日治時期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第2課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如何爭取權利?

【活動二】以非武裝行動爭取權利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影片,讓學生了解為何由武裝抗日轉為非武裝抗爭的時代背景,及相關團體及其活動。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2~54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問題。

3.配合關鍵思考:日本的統治措施及人民爭取權利的行動

(1)我們可以從主題年表中了解日本統治措施及人民爭取權利的行動。

(2)從主題年表及課本第48~51頁,找一找武裝抗爭事件發生的原因,與日本統治措施之間的關聯。

(3)想一想,總督府開放部分臺灣人參與選舉,和人民爭取權利的行動有什麼關聯?

4.想一想: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55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問題。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頁【第2課習作】

6.統整課文重點。

【小小探究家】關於日治時期的警察,你有什麼疑問?

1.發現問題

(1)觀察課本第56頁日治時期的漫畫,他要表達的內容什麼?

(2)先前課程中介紹的警察職務之一,大家對於漫畫中的日治時期警察有沒有什麼疑問呢?

(3)老師說明學習策略採KWL摘要法用意,針對想了解的主題,運用KWL摘要法進行探究。

2.蒐集資料

(1)針對想了解的主題,查找不同形式、不同觀點的資料。

(2)閱讀資料時要注意什麼?

(3)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資料一到資料三關於日治警察的描述資料進行閱讀,並提醒學生要注意資料的來源及立場。

(4)學生也可提供自己蒐集的資料,供老師並在課堂上分享學生查詢到的結果。

(5)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學生提供的資料是否與課本的三篇資料立場之間的異同。

3.整理分析

(1)根據蒐集到的資料,想一想,這些資料對日本警察有哪些不同的描述或看法呢?利用KWL摘要法,來討論並寫我已經知道、我想知道的內容。

(2)請學生就課文提供三項資料再加上同學提供的資料,依據製作「關於日治時期的警察,你有什麼疑問?」的我學到的內容。

4.行動省思

(1)透過KWL摘要法,能夠對日治時期的警察更加熟悉。

(2)藉由不同思考立場的資料,可以了解各類資料可能的不足及錯誤,將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

(3)不同人會有不同想法,應該要尊重並同理不同角色的處境。如果想知道更多不同人的立場,還可以怎麼做?

(4)在臺灣居住的日本人,對警察會有不同看法嗎?

5.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人權教育】

人E1 認識人權是與生俱有的、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人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原住民族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多元文化教育】

多E8 認識及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尊嚴、權利、人權與自由。

【國際教育】

國E2 表現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第十一週

4/21~4/25

第1課日治時期的建設帶來什麼影響?

社-E-A2

社-E-B2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1.了解並探討日治時期推動各項交通建設的目的與帶來的改變。

2.探究日治時期糖業現代化的過程與轉變。

3.認識日治時期對於山林資源開發的目的與做法,覺察其侵犯原族民族生活空間的問題。

4.了解日治時期推動水利建設的目的,覺察水利建設與農業發展的關聯。

第三單元日治時期留下的生活足跡

第1課日治時期的建設帶來什麼影響?

【活動一】交通建設帶來生活空間的改變

1.引起動機:教師展示課前準備的日本在臺建設圖像,例如:港口(基隆港、高雄港)、鐵路(日本建設的舊車站、鐵道)、發電廠(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水利設施(嘉南大圳)、行政組織(總督府)、金融機構(臺灣銀行),並請學生回答問題。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4~65頁的課文、圖照與圖說,並回答下列問題。

(1)日本統治臺灣後,總督府最重要的工作以哪些?

(2)臺灣有哪兩項物產,正好可以滿足日本的國內需求?

(3)日治初期,總督府大力推動交通建設,其目的為何?

(4)總督府在交通設施,推動哪些建設?

(5)從地理環境來看,發展臺灣南北交通建設時,會遇到一個什麼先天上的問題?

(6)臺灣西部縱貫鐵路的完成,對人們的生活帶來麼改變?

3.配合關鍵思考

(1)觀察地圖,可以發現清帝國時期的鐵路建設僅在北部地區,而日治時期則逐漸擴大。

(2)從圖中可知臺灣的物產可藉由鐵路及南北的港口運輸到日本。

(3)想一想,日治時期的交通建設,對於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帶來什麼影響?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糖業發展的現代化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課前準備的糖廠製糖過程相關影片,並請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蔗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說說看,從糖廠製糖的過程影片中,從取得甘蔗到製作成糖,需經過哪些製作過程?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6~67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糖在哪一個時代開始,成為臺灣輸出的重要商品?

(2)日本統治臺灣後,積極發展糖業主要目的是什麼?

(3)日本在臺灣推動糖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採取哪些措施?

(4)觀察圖2,日治時期的蔗糖產量受到什麼影響,產生什麼變化?

(5)日治時期為了方便運送製糖原料,採用哪一種運輸方式?

(6)教師播放課前準備的臺灣糖業主要運輸工具──五分車的介紹影片。

(7)五分車具有什麼功能?

(8)臺灣糖業火車俗稱「五分車」,為什麼被稱為「五分車」?

(9)隨著臺灣糖業的沒落,許多糖廠目前朝向什麼方向來發展?

3.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1課習作】第一大題。

4.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人權教育】

人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多元文化教育】

多E8 認識及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尊嚴、權利、人權與自由。

第十二週

4/28~5/2

第1課日治時期的建設帶來什麼影響?

社-E-A2

社-E-B2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1.了解並探討日治時期推動各項交通建設的目的與帶來的改變。

2.探究日治時期糖業現代化的過程與轉變。

3.認識日治時期對於山林資源開發的目的與做法,覺察其侵犯原族民族生活空間的問題。

4.了解日治時期推動水利建設的目的,覺察水利建設與農業發展的關聯。

第三單元日治時期留下的生活足跡

第1課日治時期的建設帶來什麼影響?

【活動三】山林資源的開發與影響

1.引起動機

(1)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曾經去過太平山、阿里山、金瓜石等地。

(2)教師對學生說明,在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增加收入,進行山林資源開發,目前在全臺各地也留下了許多當時開發的設施或建築物。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8~69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總督府積極開發山林資源的主要目地為何?

(2)日治時期,臺灣主要的山林資源有哪些?

(3)日治時期對於山林資源的開發,容易侵犯到哪一個族群的生活空間?

3.閱讀與分享: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69頁大豹社事件的故事,並進行小組閱讀與分享,請學生從大豹社事件中,思考總督府在山林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如何影響原住民族的生活與權益?請各組推派代表上臺發表。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水利建設與農業發展

1.引起動機:教師播放課前準備的「八田與一」相關影片,並請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為何日本要派八田與一來到臺灣興建嘉南大圳?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0~71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日本統治臺灣後,積極發展農業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水利設施對於農業發展具有什麼影響?

(3)嘉南大圳的灌溉區域涵蓋哪些縣市?

(4)觀察圖2,嘉南大圳完成後,對於嘉南平原的產量帶來什麼變化?

(5)日治時期,有關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中,哪一項建設規模最大?由何人規畫興建?

(6)八田與一規畫的嘉南大圳興建完成後,對臺灣有什麼影響?

3.配合關鍵思考

(1)嘉南大圳興建過程雖然困難重重,但完工後對於嘉南平原的灌溉有很大的助益。

(2)請思考實施「三年輪作給水法」對於田地收成的影響。

(3)想一想,為什麼八田與一雖是日本人,至今仍受到許多臺灣人的敬佩?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1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人權教育】

人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多元文化教育】

多E8 認識及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尊嚴、權利、人權與自由。

第十三週

5/5~5/9

第2課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有什麼改變?

社-E-A1

社-E-B3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3d-Ⅲ-3 分享學習主題、社會議題探究的發現或執行經驗,並運用回饋資訊進行省思,尋求調整與創新。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1.了解日治時期實施現代教育制度的目的與措施,覺察其對臺灣教育發展產生的影響。

2.認識日治時期引進現代西方生活作息的目的與內容。

3.探究日治時期推展日本與西方文化的結果,覺察其對臺灣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

4.理解藝術文化作品所傳達的土地關懷。

5.思考藝術家關懷臺灣土地的多元作法。

第三單元日治時期留下的生活足跡

第2課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有什麼改變?

【活動一】現代教育制度的引進

1.引起動機

(1)教師提問:許多日治時期留下的古蹟、建築,具有什麼意義呢?

(2)教師展示課前準備的日治時期公學校課表,說明公學校學習的內容,並請學生回答問題。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4~77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問題。

3.學校大探索

(1)教師請各組學生依據蒐集自己居住的縣市有哪些學校創設於日治時期的學校資料,先進行整理、討論後,上臺發表分享。

(2)教師可以補充說明,通常校史達到百年以上的學校,應該都是設立於日治時期,另外,如果學校校園中有日式宿舍,即可判斷設立於日治時期。

4.閱讀與分享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77頁杜聰明的故事,並依據事先蒐集的檔案資料進行小組閱讀與分享,各組再推派代表上臺發表。

(2)找一找,日治時期還有哪些表現傑出的臺灣人?

5.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2課習作】第一大題。

6.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現代的生活作息

1.引起動機:總督府為什麼要引進西方的標準時間與星期制?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78~79頁的課文、圖片與圖說,並回答下列問題。

(1)總督府為了倡導守時的觀念,推行了哪些措施?

(2)日治時期星期制的實施,對民眾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教師補充:臺灣從民國87年開始實施隔週休二日的制度,也就是除了星期日為休假日外,雙數週的星期六也放假。

(3)日治時期,總督府對於臺灣的民眾休閒生活,有哪些推廣或鼓勵的措施?

(4)日治時期引進的陽曆、標準時間與星期制,對當時民眾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5)日治時期的日常作息與休閒生活,與今天的生活型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3.新舊時間制比一比:教師說明日治時期引進的西方標準時間與星期制,其實目前我們習慣使用的的計時方式,也是世界通用的計時方式。請學生分組一起討論與分享課前蒐集的資料,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在總督府引進標準時間及星期制之前,當時的臺灣人民是如何計算時間?

(2)傳統的計時方式與現代標準時間,使用起來有何差異?

4.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性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性E8 了解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

【多元文化教育】

多E4 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的事實。

【國際教育】

國E6 具備學習不同文化的意願與能力。

第十四週

5/12~5/16

第2課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有什麼改變?

社-E-A1

社-E-B3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3d-Ⅲ-3 分享學習主題、社會議題探究的發現或執行經驗,並運用回饋資訊進行省思,尋求調整與創新。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1.了解日治時期實施現代教育制度的目的與措施,覺察其對臺灣教育發展產生的影響。

2.認識日治時期引進現代西方生活作息的目的與內容。

3.探究日治時期推展日本與西方文化的結果,覺察其對臺灣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

4.理解藝術文化作品所傳達的土地關懷。

5.思考藝術家關懷臺灣土地的多元作法。

第三單元日治時期留下的生活足跡

第2課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有什麼改變?

【活動三】多元的文化發展

1.引起動機

(1)教師說明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進而邁向現代化。統治臺灣後,也把吸收的西方文化,連同本身的日本文化,一併帶入臺灣,對臺灣的文化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

(2)教師詢問學生: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哪些日本文化?

2.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80~81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問題。

3.閱讀與分享: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81頁「市場大變身」的故事,依據事先蒐集的檔案資料進行小組閱讀與分享,並觀察自己生活周遭的市場,你認為符合現代生活的市場,應該具有什麼樣貌?各組再推派代表上臺發表。

4.習作配合: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2課習作】第二大題。

5.統整課文重點。

【社會充電站】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1.引起動機

(1)說說看,你在生病看醫師的時候,有遇過女醫師嗎?你有什麼印象?

(2)老師說明日治時期女性就學接受教育的情形,並提問:從公學校畢業後主要的升學管道有哪些?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2~85頁圖文,閱讀漫畫,了解漫畫中有關蔡阿信一生的故事,並請學生討論問題。

3.統整課文重點。

【小小探究家】日治時期藝術家的貢獻是什麼?

1.發現問題

(1)自己對哪一位日治時期藝術家感到好奇?為什麼?

(2)認識這位藝術家,自己想要提出什麼問題?

2.蒐集資料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6頁圖文,請學生選擇蒐集資料的對象。

(2)參考課本第87~88頁圖文,思考自己蒐集資料的方式。

3.整理分析

(1)教師指導學生依據第87頁資料,完成第88頁「九宮格思考法」,依序填入陳澄波的生平、重要作品與貢獻。

(2)學生參照88頁範例,自行使用「九宮格思考法」整理蒐集資料對象的生平、重要作品與貢獻。

(3)請學生思考:日治時期藝術家的求學生涯與經歷,會對他們的

作品產生影響,為什麼?

4.行動省思

(1)在本次探究的收穫是什麼?

(2)藝術家為什麼要創作出這項著名作品?

5.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性別平等教育】

性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性E8 了解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

【多元文化教育】

多E4 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的事實。

【國際教育】

國E6 具備學習不同文化的意願與能力。

第十五週

5/19~5/23

第1課如何在生產活動中落實環境永續?

社-E-A2

社-E-C1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Ca-Ⅲ-1 都市化與工業化會改變環境,也會引發環境問題。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1.覺察人類的生產活動會改變自然環境,引發環境的問題。

2.體認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各種資源,並理解落實環境永續的生產活動有助於改善環境的問題。

第四單元達成環境永續的經濟生活

第1課如何在生產活動中落實環境永續?

【活動一】負責任的生產者

1.引起動機

(1)教師展示課前準備的石虎圖片或影片,並提問:你能分辨石虎與一般的家貓嗎?

(2)教師提問:你知道目前臺灣的石虎面臨哪些生存上的困境?

2.閱讀與討論:閱讀觀察課本第92~93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2)為什麼農業生產者需要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

(3)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會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4)以友善環境與土地的農業方式生產可以達成什麼目的?

(5)由梅花鹿與石虎數量減少的例子中,你發現到生產活動會引發什麼問題?

3.小組報告: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以T表/T圖比較以環境永續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的優點與缺點。

4.閱讀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94~95頁課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工業生產以機器大量製造產品,滿足人類的日常生活所需,但也造成哪些問題?

(2)目前有哪些落實環境永續的工業生產方式?

5.配合關鍵思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94~95頁圖片,並回答問題。

(1)觀察工業生產可能會造成的環境汙染。

(2)觀察工業生產者對於降低環境汙染的永續行動。

(3)你居住的地方是否發生過工業生產造成的汙染事件,對生活有哪些影響?

6.愈「辯」愈聰明:教師引導學生分成二組,扮演贊成方與反對方,題目為:「如果你是工廠的老闆,願意花錢投資改善生產過程,以落實環境永續嗎?」討論後申述自己的見解,並試圖說服對方。

7.統整:在生產的過程中會消耗自然資源,也會破壞自然環境,落實環境永續的生產方式有助於改善過去造成的環境問題,也能兼顧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讓人類與環境共生。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育】

環E4 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能源教育】

能E8 於家庭、校園生活實踐節能減碳的行動。

第十六週

5/26~5/29

第1課如何在生產活動中落實環境永續?

社-E-A2

社-E-C1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Ca-Ⅲ-1 都市化與工業化會改變環境,也會引發環境問題。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1.覺察人類的生產活動會改變自然環境,引發環境的問題。

2.體認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各種資源,並理解落實環境永續的生產活動有助於改善環境的問題。

第四單元達成環境永續的經濟生活

第1課如何在生產活動中落實環境永續?

【活動二】企業與政府共同落實環境永續

1.引起動機

(1)教師提問:你有沒有看過碳足跡標籤?(例:我在飲料的鋁箔包裝上有看過碳足跡標籤。)

(2)教師展示課前準備的碳足跡標籤商品並提問:你知道碳足跡標籤裡的數字代表什麼意思嗎?(例: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96~97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企業落實環境永續的目的是什麼?(例:吸引消費者購買、達成永續的商業活動發展。)

(2)企業的環境永續行動有哪些?(例:使用友善環境的原料、標示碳足跡、減少包裝、運輸減少碳排放。)

(3)政府如何鼓勵生產活動落實環境永續?(例:補助落實環境永續的生產方式、給予符合環境永續的產品認證標章、規定生產者的碳排放量等。)

3.腦力激盪:教師請學生分組討論「觀察圖1~4企業為了環境永續採取的行動。你會支持企業對環境永續付出的行動嗎?為什麼?」。(例:願意,因為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而且這些產品對人體健康。不願意,這些產品通常都比較貴,對經濟能力有限的人而言會增加負擔。)

4.習作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1課習作】。

5.統整:企業落實環境永續,不僅能吸引消費者購買,也能達成永續的商業活動發展。政府也鼓勵各項生產活動落實環境永續,並訂定與執行環境永續的相關政策與規範。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育】

環E4 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能源教育】

能E8 於家庭、校園生活實踐節能減碳的行動。

第十七週

6/2~6/6

第2課如何在消費中落實環境永續?

社-E-C1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Ad-Ⅲ-1 消費者權益的保障,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

Da-Ⅲ-1 依據需求與價值觀做選擇時,須評估風險、結果及承擔責任,且不應侵害他人福祉或正當權益。

1.舉例說明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的影響,以及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的面向。

第四單元達成環境永續的經濟生活

第2課如何在消費中落實環境永續?

【活動一】兼顧個人與環境永續的消費選擇

1.引起動機

(1)教師提問:觀察課本第99頁的圖片,商品的包裝上有哪些標章與商品資訊?請學生觀察後發表自己的發現。

(2)教師展示課前準備的具有產地、碳足跡等標章的商品並提問:如果現在要你決定要買其中一項商品,你會選擇購買哪一個?為什麼?

2.閱讀與討論:閱讀課本第98~99頁課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消費?

(2)我們可以選擇哪些合適的做法避免因為消費而破壞環境?

3.配合關鍵思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98~99頁圖片,並回答問題。

(1) 從情境中可以知道許多消費選擇的因素,例如:產地、價格、促銷活動、標章、個人喜好等。

(2)思考你或家人在消費時會考量的因素。

(3)想一想,你或家人在選擇時會先考量個人、環境,還是兩者兼顧?

4.統整:在消費時,通常會先考慮個人的消費權益,但也應該同時思考消費與環境永續的關係,避免侵害人們在良好、健康環境下生存的權利。

【活動二】用消費愛地球

1.引起動機

(1)教師提問:你知道什麼是共享汽車嗎?你或親友有使用過的經驗嗎?

(2)教師請學生觀察課本第100頁的圖片,或展示課前準備的各種汽車圖片,並提問:如果家人要買一輛新車,你會推薦他買哪一種?為什麼?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0~101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消費者如何落實環境永續的消費行動?

(2)企業如何落實環境永續的消費行動?

(3)政府如何落實環境永續的消費行動?

(4)為什麼肯亞要用高額的罰款和嚴格的判刑來限制使用塑膠袋,你覺得政府考量的因素是什麼?

3.小組報告: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以T表比較自備購物袋的優點與缺點。

4.統整:消費者、企業與政府在消費行動上都有責任落實環境永續。消費者需要改變消費模式、企業需要開發對環境友善的商品與服務、政府可以透過法律來管制消費行為。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育】

環E15 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法治教育】

法E3 利用規則來避免衝突。

第十八週

6/9~6/13

第2課如何在消費中落實環境永續?

社-E-C1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Ad-Ⅲ-1 消費者權益的保障,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

Da-Ⅲ-1 依據需求與價值觀做選擇時,須評估風險、結果及承擔責任,且不應侵害他人福祉或正當權益。

1.舉例說明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的影響,以及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的面向。

第四單元達成環境永續的經濟生活

第2課如何在消費中落實環境永續?

【活動三】消費者的權益與保障

1.引起動機

(1)教師提問:購買手搖飲料時,個人或家人有自備環保杯的習慣嗎?為什麼?(例:學生依實際狀況作答。)

(2)請學生觀察課本第102頁的情境插圖並提問:

(3)為什麼政府要推動自備飲料杯享有折扣的政策?(例:為了落實環境永續,減少一次用飲料杯所製造的垃圾,避免造成環境問題。)

(4)如果商家沒有依照政策給予折扣,你可以怎麼做?(例:提醒商家給予折扣、向環境部檢舉商家未依照政策給予折扣。)

2.閱讀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2~103頁課文與圖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日常生活中進行各種消費行為時,消費者在哪些方面的權益受到法律保障?(例:健康與安全、消費資訊、交易的公平性等。)

(2)政府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例:制定消費者保護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3)企業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有哪些具體作為?(例:依法生產與銷售商品或服務,促進消費生活的安全,提升消費生活的品質。具體作為有標示警告、主動提供商品的中文說明書與保證書等。)

(4)想一想,還有哪些消費者的權益應該受到保障?(例:售後服務、商品保固、企業提供的客服專線、新品瑕疵更換、提供現場試穿或試用、政府提供消費者申訴專線,若是軟體則提供更新使用的權益等)。

3.小組報告

(1)小組討論問題「如何保障消費者的權益?」10分鐘後,以時間線或組織圖整理出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2)各組分享整理出的消費者保護權益的時間線或組織圖,若有發現其他組別內容值得自己取用納入的筆記的,亦可書寫進筆記重點。

4.習作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2課習作】。

5.統整:消費者權益需透過政府立法、執法;企業依法生產銷售與服務,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要有保障自己權益的意識和行動,不讓自己的消費權益睡著,做個理性的消費者。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育】

環E15 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法治教育】

法E3 利用規則來避免衝突。

第十九週

6/16~6/20

第3課為什麼理財也要重視環境永續?

社-E-A3

社-E-C1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2c-Ⅲ-1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偏見與歧視,並探究其緣由。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Ba-Ⅲ-1 每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經驗,會使其對社會事務的觀點與感受產生差異。

Db-Ⅲ-1 選擇合適的理財規劃,可以增加個人的財富並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Dc-Ⅲ-1 團體或會議的運作可以透過成員適切的討論歷程做出決定。

1.理解消費與理財的關係,依據生活背景與經驗選擇合適的理財規畫,歸納出可以增加個人的財富並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2.體認每個人對社會事務的觀點與感受不同,歸納出理財規畫除了能達成個人的目標外,也能以分享財富的方式落實環境永續。

3.透過檢視家中的物品是否被妥善使用,理解生產與消費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省思在消費前應謹慎評估,避免過度消費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達成環境永續的經濟生活

第3課為什麼理財也要重視環境永續?

【活動一】兼顧個人與環境永續的理財規畫

1.引起動機:平常爸媽會給你零用錢嗎?如何能得到零用錢?你會如何使用零用錢呢?

2.閱讀與討論:閱讀觀察課本第104~105頁課文,並回答問題。

3.我也來試試:學生寫出自己想買的商品與價格,再計算應該怎麼做才能完成目標?寫好後分享。引導學生從資源過度消耗、友善環境等角度檢視想買的商品是否有助於落實環境永續。

4.配合關鍵思考: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104~105頁圖片,並回答問題。

5.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理財規畫的起點

1.引起動機: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106頁「聖祥的記帳明細」,並發下空白記帳明細單,請學生記錄一週的收入與支出。

2.觀察與發表: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6~107頁課文,並回答問題。

3.配合關鍵思考: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07頁情境插圖,並回答問題。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愈分享愈快樂

1.引起動機:請學生上臺分享有關彼得兔的感想,教師播放電影並提問。

2.閱讀與討論:閱讀觀察課本第108~109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3.助你一臂之力:各組查詢為生態、環境保護等議題努力的公益團體,討論完後,製作一份介紹海報並展示在教室中,向全班介紹。

4.習作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第3課習作】。

5.統整課文重點。

【社會充電站】小學生的愛心行動

1.準備活動:請學生閱讀課本第110~111頁的內容,並標示出不理解、需補充說明的地方,寫下關鍵字回答問題。

2.發展活動:播放影片並提問,學生分組發表。

3.綜合活動:請各組報告小組成員分享的方法,師長協助在黑板上記錄重點。全班審視記錄並討論。

4.統整課文重點。

【小小探究家】如何透過行動落實環境永續?

1.發現問題:檢視家中的物品及收納空間,有哪些物品沒有被妥善的使用,可以透過整理與回收再利用等行動,讓它們繼續發揮價值?

2.蒐集資料:引導學生閱讀第113頁的訪問記錄,並規畫蒐集資料的方式。

4.行動省思:透過整理分析可以知道過度消費會浪費資源,把未妥善使用的物品當作垃圾丟掉,無法落實環境永續。透過檢視家中堆置的物品,可以讓我們留下真正會用到的物品,並珍惜使用。用不到的物品也可以轉送,讓物品發揮價值。

5.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16 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用的原理。

第二十週

6/23~6/27

穿越時空探家園

社-E-B3

社-E-C3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3c-Ⅲ-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3d-Ⅲ-3 分享學習主題、社會議題探究的發現或執行經驗,並運用回饋資訊進行省思,尋求調整與創新。

Ab-Ⅲ-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Ca-Ⅲ-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1.覺察家鄉的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或自然環境,進行探究學習。

2.理解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或自然生態的發展脈絡、交互作用與特色,整理發現與省思。

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

穿越時空探家園

【活動一】找出探究的主題

1.準備活動:請學生瀏覽課本目次,回顧單元主題,並請學生回答問題。

2.發展活動

(1)請學生翻開第118及119頁,閱讀圖文並說一說。

(2)以課本120頁為例,請學生閱讀並分辨本頁三個例子分別屬於本冊的哪個主題?將關鍵字圈起來或寫出來。

(3)教師展示地方歷史建築、古蹟或自然生態新聞,並將探究方向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請學生挑選主題並寫在第120頁下方。

(4)將相同主題的學生分組並請學生分享。

3.綜合活動

(1)邀請跟自己探究問題接近的人,討論共同的探究問題,並記錄在步驟1。

(2)請學生先勾選步驟2的規畫。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選定方法搜集資料

1.準備活動

(1)請學生瀏覽課本第121~123頁的資料,並圈出或寫出關鍵字。

(2)教師解釋範例資料。

2.發展活動

(1)帶領學生至圖書館找尋相關書籍,記錄重點摘要寫在「主題探究與實作學習單」。

(2)向找不到書籍資料的學生發下平板電腦,提供查詢;若是訪談或踏查,需請學生安排課餘時間,由家人陪同前往,並取得現場照片。

3.綜合活動

(1)請學生依主題回到大組,分享目前為止找到的資料及資料重點,看看是否有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的地方。

(2)請學生在大組內輪流分享,目前為止遇到的困難及發現蒐集資料的技巧。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三】運用組織圖比較與分析

1.準備活動

(1)教師請學生先瀏覽課本第124頁的T表並思考。

(2)請學生對照第121~123頁的資料,看T表內容摘要是否正確?

2.發展活動

(1)請學生進行資料整理分析,在步驟3寫下T表分析項目,再進行資料細讀畫出重點文句。

(2)請學生將畫出的重點文句依照分析項目再次精簡的整理進T表右側。

(3)小組後審閱T表整理比較的內容是否合宜。

3.綜合活動:請學生將T表攤開放置於桌上,鼓勵學生彼此瀏覽。

4.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感受、發現與省思

1.準備活動:請學生瀏覽課本第127頁,說明探究範例及其探究後的行動省思。

2.發展活動:請學生小組討論問題,將共識結論記錄在步驟4並輪流分享,各小組給予回饋,選出一組小組來代表主題向全班分享。

3.綜合活動:請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錄各報告小組的行動省思,作為學習的參考。

4.統整課文重點。

3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多元文化教】

多E4 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的事實。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原住民教育】

原E6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經驗。

第二十一週

6/30

期末分享

 

 

 

1完成期末分享

 

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第1課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

【活動一】唐山過臺灣

1.引起動機:教師說明施琅攻打臺灣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清帝國自鄭氏政權手中取得臺灣的經過,做為複習上學期舊經驗。聽完故事後,回答問題。

2.問題探討:教師參考教師手冊(教學篇)補充資料「臺灣去留的爭議」,說明清帝國剛接管臺灣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官員對臺灣持放棄或保留的態度,教師先不說出清帝國最後的決定。教師將學生分組,分別討論下列問題,各組進行辯論。

(1)放棄組:朝中主張放棄臺灣的一派,會提出哪些理由?

(2)保留組:朝中主張保留臺灣的一派,會提出哪些理由?

(3)發表與說明:教師對兩組的說法作評論,並且揭示最後清帝國採納保留臺灣的建議,將臺灣收入版圖。

3.觀察與發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2、13頁課文及圖片,並回答問題。

4.統整:清帝國統治臺灣後,為了防止過多漢人移民發生反叛事件,頒布了限制漢人來臺的限制。但是福建、廣東一帶的漢人,仍然冒險偷渡來臺,使得臺灣漢人數量不斷增加。

【活動二】拓墾的歲月

1.引起動機

(1)教師請學生思考,現代的水庫提供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及民生用水。早期沒有水庫時,農民是如何取得灌溉水源呢?

(2)教師以此問題帶入「圳」、「埤」等概念。

2.說故事:教師說明施世榜興建八堡圳的經過,並請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施世榜為什麼想要興建水利設施?

(2)施世榜與建水圳可能遇到哪些困難?

(3)八堡圳完工後,對漢人的土地開墾有什麼幫助?

3.先民的智慧——水圳:教師向學生介紹水圳引河水灌溉田地的狀況,並請學生回答問題。

4.配合關鍵思考

(1)大航海時代漢人的開墾範圍,主要在臺南、高雄、嘉義一帶;清帝國晚期漢人的開墾範圍,已擴散至臺中、新竹、桃園、臺北、宜蘭一帶。

(2)從地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從大航海時代到清帝國晚期,漢人開墾範圍擴大。大致而言,開發順序先南後北、先西後東。

(3)清帝國時期,漢人為了解決灌溉用水問題而興建水圳。請查一查這些水圳現在的使用情形,並與同學分享。

5.統整:漢人移民克服拓墾上的種種困難,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和刻苦耐勞的精神,開墾土地。此外,為了取得水源,也從事大規模水圳開發,漢人移民生活空間也隨著開墾範圍而擴大。

1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臺北市天母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