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
開學準備週
|
|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
Aa-Ⅲ-4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守社會規範,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
1.說明社會科課程進行方式、評分及教室規則。
2.說明社會科課程學習方式、策略。
|
1.說明社會科課程進行方式、評分及教室規則。
2.說明社會科課程學習方式、策略。
|
1
|
口語評量
|
【資訊教育】
資E2 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
第二週
|
|
第一單元臺灣我的家
|
社-E-B1
|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1.理解臺灣的位置嶼範圍,並利用相對位置表達臺灣周邊的海域、島嶼和鄰國的位置。
2.透過資料的查找和舉例,理解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裡史文化的發展有關,形成各地多元的特色文化。
|
第一單元臺灣我的家
第1課我們生活的臺灣
【活動一】臺灣位置範圍找一找
1.描述臺灣的位置,標示出臺灣的位置。
2.發現臺灣四方被哪些海洋所圍繞,學習有哪些鄰近國家。
3.學習相對位置(含方位)實體活動。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人權教育】
人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品德教育】
品E1 良好生活習慣與德行。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
第三週
|
|
第1課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發展有何關係?
|
社-E-B1
|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c-Ⅲ-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1.理解臺灣的位置嶼範圍,並利用相對位置表達臺灣周邊的海域、島嶼和鄰國的位置。
2.透過資料的查找和舉例,理解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裡史文化的發展有關,形成各地多元的特色文化。
|
第一單元臺灣我的家
第1課我們生活的臺灣
【活動二】島嶼生活的多元風貌
1.引起動機:馬祖的花崗岩建築、金門的石蚵、蘭嶼的拼板舟、小琉球的廟宇。
2認識臺灣周邊還有哪些島嶼?這些島嶼和臺灣本島是否還有不同的特色文化?
3.了解臺灣有許多族群所組成,居住在臺灣島及周邊島嶼,大家保有各自的風俗與文化,也會遵守各項規範,形成多元有序的臺灣社會。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人權教育】
人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品德教育】
品E1 良好生活習慣與德行。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
第四週
|
|
第2課
社會規範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
|
社-E-A1
社-E-C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
Aa-Ⅲ-2 規範(可包括習俗、道德、宗教或法律等)能導引個人與群體行為,並維持社會秩序與運作。
Aa-Ⅲ-4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守社會規範,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
1.理解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與社會秩序的關係,並能維持社會秩序與運作。
2.了解社會規範能引導個人與群體的行為。
3.尊重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透過理性溝同,能包容與相互尊重。
4.體認身為社會一分子,願意共同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
第一單元臺灣我的家
第2課當我們生活在一起
【活動三】道德倫理在心中
1.教師說明倫理道德的意義,以及不同的族群,可能會重視相同的倫理道德。並試著演出符合題目的情境劇。
【活動四】社會規範與生活
1.以日常生活中為例,討論常見的社會規範
2.學習社會規範能讓人與人相處更融洽,有了社會規範,可以約束個人行為,也讓社會秩序更穩定。
3.社會規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觀念而改變,適度的調整能更符合個人與社會的需求。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法治教育】
法E6 理解權力的必要與限制。
法E7 認識責任。
法E8 認識兒少保護。
【資訊教育】
資E12 了解並遵守資訊倫理與使用資訊科技的相關規範。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
第五週
|
|
第3課
為什麼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有關係?
|
社-E-A1
社-E-C1
|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Aa-Ⅲ-4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守社會規範,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Ac-Ⅲ-2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所制定,其功能在保障人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
Ac-Ⅲ-4 國家權力的運用會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也可能會增進或傷害個人與群體的權益。
|
1.了解法律保障人民的權利、維護社會的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
2.了解政府與人民都須遵守法律,當國家權力傷害了個人與群體的權益時,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3.理解在民主會中,個人及國家都須遵守社會規範,透過理性溝通,達到理解包容與互相尊重。
4.選定想探究的主題,進行探究與實作,探索自我發展。
|
第一單元臺灣我的家
第3課法律影響我們的生活
【活動一】法律保障我們的權利
1.法律是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保障人民的權益及維護社會秩序。透過制定專屬法律,保障不同族群,落實公平與正義。
【活動二】法律保護你和我法律保護你和我
1.學習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透過「禁止」,與「提供協助」的方式來照顧兒童及少年。
2.為了照顧年齡較小的兒童與少年,制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透過禁止與提供福利的方式,照顧兒童及少年的身心健康。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法治教育】
法E6 理解權力的必要與限制。
法E7 認識責任。
法E8 認識兒少保護。
【資訊教育】
資E12 了解並遵守資訊倫理與使用資訊科技的相關規範。
【多元文化教育】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
第六週
|
|
第3課
為什麼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有關係?
|
社-E-A1
社-E-C1
|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Aa-Ⅲ-4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守社會規範,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Ac-Ⅲ-2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所制定,其功能在保障人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
Ac-Ⅲ-4 國家權力的運用會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也可能會增進或傷害個人與群體的權益。
|
1.了解法律保障人民的權利、維護社會的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
2.了解政府與人民都須遵守法律,當國家權力傷害了個人與群體的權益時,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3.理解在民主會中,個人及國家都須遵守社會規範,透過理性溝通,達到理解包容與互相尊重。
4.選定想探究的主題,進行探究與實作,探索自我發展。
|
第一單元臺灣我的家
第3課法律影響我們的生活
【活動三】網路世界要守法
1. 藉由活動了解法律保障人民的權利、維護社會的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在網路的使用仍須遵守。
【活動四】法治社會人人守法
1.透過日常生活中案例了解哪些行為可能是違法行為,
2.法律除了限制人們的自由,理解「公權力」與「國家賠償」的權益。
3.探究活動政府透過制定法律來保障人民的權益,省思民主會中,個人及國家都須遵守社會規範,透過理性溝通,達到理解包容與互相尊重。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第七週
|
|
第二單元
臺灣的自然環境與生活
第1課
地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社-E-A2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1.透過觀察與討論,理解河川與生活空間的關聯性,並覺察河川環境與歷史的變遷對生活空間型態的影響。
2.透過觀察與討論,了解人們在河川上游、中游與下游的生活,並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第二單元我們生活的空間
第1課河川對生活空間的影響
【活動一】聽河川在唱歌
1透過觀察社區河川與討論生活相關活動,理解河川與生活空間的關聯性
2. 覺察河川環境與歷史的變遷對生活空間型態的影響。
(1)早期人們如何利用河川的水資源?()
(2)早期人們沿著河岸發展哪些產業活動?(3)目前有些河川失去原本具有的運輸功能,主要是因為什麼緣故造成的?
(4)淡水河河岸過去有哪些因為貨物運輸與賣賣所形成的城鎮?
3.小組報告:社區河川時空探險隊
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組走查,或以網路資源查詢住家附近河川與生活間的關係。
4.了解人們的生活與河川關係密切,沿岸吸引人口聚集形成城鎮,河川環境的變遷也會影響生活空間的改變。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第八週
|
|
第1課
地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社-E-A2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1.透過觀察與討論,理解河川與生活空間的關聯性,並覺察河川環境與歷史的變遷對生活空間型態的影響。
2.透過觀察與討論,了解人們在河川上游、中游與下游的生活,並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第二單元我們生活的空間
第1課河川對生活空間的影響
【活動二】河川的健康檢查
1. 認識在河川下游的農田、魚塭、工廠、商店開發利用、
2.了解臺灣的河川的特性,臺灣各地人們對河川的利用,以當地的地形與河川的特性,發展出適應環境的生活空間樣貌。
3.的生活空間會受到什麼影響?(例:因為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生活空間的將無法向外擴展,阻礙人們的交通發展。)
4.探討水庫雖然能提供更多的水資源,但也會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的問題,透過河川整治能讓河川與環境重獲新生,更需要人們共同來維護。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11 認識臺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
環E12 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防災教育】
防E3 臺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及其影響。
防E6 藉由媒體災難即時訊息,判斷嚴重性,及通報請求救護。
|
第九週
|
|
第2課
地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社-E-A2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
Ab-Ⅲ-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1.蒐集資料並了解臺灣氣候與災害特性會影響居民生活空間的使用。
2.關注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產業活動與氣候和災害之間的關聯。
3.透過提出問題、蒐集資料、摘取重點並製作表格,了解氣候災害對生活空間有正面及負面影響。
|
第二單元我們生活的空間
第2課氣候對生活空間的影響
【活動一】氣候影響生活空間的使用
1.觀察臺灣建築或特產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影響,呈現目前的分布。
2臺灣南部和北部地區在雨量上差異,觀察基隆市的街道圖片,南部發展日晒鹽田的氣候條件。
3.了解居住地區的氣候特性,透過中央氣象局網站搜尋居住地區附近的觀測站資料,討論居住地區的空間或產業是否受氣候特性影響,與其他地區有所差異。
【活動二】氣候災害與生活空間的關聯
1.觀察氣候現象會引發豪雨與豪雨可能造成的影響。
2.基隆河截彎取直前後的變化。
3.探究西元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造成的災情,小林村被土石流掩埋後,為部落文化的保留與傳承而努力。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11 認識臺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
環E12 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防災教育】
防E3 臺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及其影響。
防E6 藉由媒體災難即時訊息,判斷嚴重性,及通報請求救護。
|
第十週
|
|
第2課
地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社-E-A2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
Ab-Ⅲ-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1.蒐集資料並了解臺灣氣候與災害特性會影響居民生活空間的使用。
2.關注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產業活動與氣候和災害之間的關聯。
3.透過提出問題、蒐集資料、摘取重點並製作表格,了解氣候災害對生活空間有正面及負面影響。
|
第二單元我們生活的空間
第2課氣候對生活空間的影響
【活動三】氣候災害對產業的影響/學習與自然共存
1.蒐集臺灣氣候與災害相關新聞報導並進行報告,教師統整並引導學生思考。
【活動四】先民面對災害的生活智慧
1.介紹台江國家公園的特色,引導學生了解台江國家公園與曾文溪之間的關聯。
2.【小小探究家】氣候災害對生活空間有什麼影響?
1.氣候災害在不同的生活空間,造成的影響也不相同,氣候災害對生活空間負面的
的影響。
2.蒐集氣候災害對不同生活空間型態造成的影響,由學生規畫蒐集資料的方式,整理分類資料裡氣候災害對不同生活空間造成的影響。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檔案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11 認識臺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
環E12 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防災教育】
防E3 臺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及其影響。
防E6 藉由媒體災難即時訊息,判斷嚴重性,及通報請求救護。
|
第十一週
|
|
第三單元
尋根探源話臺灣
第1課
史前人類如何利用環境與資源來生活?
|
社-E-A2
|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
Ab-Ⅲ-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Ca-Ⅲ-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
1.理解臺灣的成因受到板塊推擠的影響,並演進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環境。
2.理解人們的生活空間使用會受到地形環境的影響,也會因技術的進步而有所變化。
3.發現過去與現在人們適應各種環境,選擇居住與生活的條件各不相同。
|
第三單元走過臺灣
第1課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
【活動一】臺灣出現了
1.臺灣的地形是五大地形形成的原因,臺灣島的形成,和板塊的關係。
【活動二】生活空間大不同
1.地形的起伏是否會影響居民的空間使用,早期移居臺灣的人大多在西部居住。
2.早期移居臺灣的人,會在西部開墾農地,用什麼方法取得水源,
3.早期農業的灌溉水源,早期居民的空間利用會受到哪些限制?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海洋教育】
海E3 具備從事多元水域休閒活動的知識與技能。
【資訊教育】
資E2 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題。
|
第十二週
|
|
第1課
史前人類如何利用環境與資源來生活?
|
社-E-A2
|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
Ab-Ⅲ-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Ca-Ⅲ-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
1.理解臺灣的成因受到板塊推擠的影響,並演進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環境。
2.理解人們的生活空間使用會受到地形環境的影響,也會因技術的進步而有所變化。
3.發現過去與現在人們適應各種環境,選擇居住與生活的條件各不相同。
|
第三單元走過臺灣
第1課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
【活動三】海岸環境與空間使用
1發現臺灣海岸的自然環境特色,分布在不同自然環境特色的海岸。
2.從恆春古城可以發現先民適應環境的生活智慧,利用生活空間的作法,.現代人選擇居住的條件大不相同。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環境教育】
環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海洋教育】
海E3 具備從事多元水域休閒活動的知識與技能。
【資訊教育】
資E2 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
第十三週
|
|
第2課
原住民族如何與環境共存?
|
社-E-A2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理解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會因器物製作與材質的演變而越加便利。
2.理解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型態會因時間的演變而有所差異,從早期採集、漁獵到後期因農業發展而有了定居的生活型態。
3.理解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空間因能與島、內外進行交流,文化內涵越加豐富。
4.知道守護臺灣史前人類所遺留的文化資產的做法,並可加以實踐。
5.理解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分布的大致位置、關注文化演變與環境的相關性。
|
第三單元走過臺灣
第2課探訪史前人類與原住民族
【活動一】遺址大發現
1從史前遺物,引導學生觀看並進一步了解史前時代的生活方式。
2.瞭解有關臺灣考古的紀錄與器物發現,能感受史前人類生活與器具的簡單實用方式。
【活動二】十三行人生活大探究
1.討論、說明十三行人的生活特色。
【活動三】島內外交流我最行
1.透過十三行博物館網站的數位博物館館之「數位典藏」網站之重要古物,部分展品可以用3D立體方式進行觀展。
2.認識十三行人在臺灣煉鐵的技術,及留下的鐵器使用。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原住民教育】
原E5 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整體概況。
【多元文化教育】
多E2 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意識。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資訊教育】
資E9 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
第十四週
|
|
第2課
原住民族如何與環境共存?
|
社-E-A2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a-Ⅲ-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理解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會因器物製作與材質的演變而越加便利。
2.理解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型態會因時間的演變而有所差異,從早期採集、漁獵到後期因農業發展而有了定居的生活型態。
3.理解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空間因能與島、內外進行交流,文化內涵越加豐富。
4.知道守護臺灣史前人類所遺留的文化資產的做法,並可加以實踐。
5.理解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分布的大致位置、關注文化演變與環境的相關性。
|
第三單元走過臺灣
第2課探訪史前人類與原住民族
【活動四】守護史前文化人人有責
1.從十三行博物館網站鎮館之寶人面陶罐的照片,讓學生了解文化資產保護法的基本認識。
【活動五】我們都是一家人
1.說明漢人移墾對平埔族文化的衝擊,以及平埔族文化逐漸失傳的原因。
【社會充電站】原住民族傳說
1.引起動機:教師詢問學生聽過神話或傳說嗎?原住民族的傳說是如何流傳至今的?原住民族傳說的內容可能包含哪些東西呢?
2.介紹邵族的白鹿和魯凱族的百步蛇分別為族人帶來或保有潔淨的水資源,說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
【小小探究家】史前遺址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1史前人類生活具體事例與遺址自然環境的關係。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原住民教育】
原E5 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整體概況。
【多元文化教育】
多E2 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意識。
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資訊教育】
資E9 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
第十五週
|
|
第四單元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第1課
大航海時代臺灣如何登上世界舞臺?
|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
1.理解海運及空運的發展與臺灣位置的關係。
2.理解候鳥遷徙、自然資源豐富等,和臺灣位置的關係。
|
第四單元世界發現臺灣
第1課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活動一】透過海空運輸與世界連結
1.臺灣海運的發展,高雄發展成重要的貨櫃轉運港,發現高雄港發展和臺灣位置的關係。
2.發現臺灣周邊有許多海運輪船,尤其在臺灣海峽數量最多,證明臺灣海峽是重要的航線之一,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適中,到亞洲東部各都市距離很近,航空運輸頗便利。因此透過海運及空運和世界緊密連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配合「中日交流」介紹臺灣與日本的地理位置,與往來的交通。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海E6 了解我國是海洋國家,強化臺灣海洋主權意識。
【國際教育】
國E2 發展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
第十六週
|
|
第1課
大航海時代臺灣如何登上世界舞臺?
|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
1.理解海運及空運的發展與臺灣位置的關係。
2.理解候鳥遷徙、自然資源豐富等,和臺灣位置的關係。
|
第四單元世界發現臺灣
第1課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活動二】臺灣位置與自然資源
1.候鳥的遷徙與臺灣位置及自然資源的關係,臺灣在這個遷徙路線上的位置?(例:約位在路線的中間、在遷徙範圍的中間地帶
2.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臺灣在交通、自然資源方面都與世界產生連結。除了候鳥,從早期就陸續有不同的人來到臺灣。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
第十七週
|
|
第2課
大航海時代有哪些人經營臺灣?
|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
1.了解並探討大航海時代下荷蘭人、西班牙人與鄭成功來到臺灣的的原因與過程。
2.探究不同經營者或政權對臺灣帶來的影響,覺察臺灣歷史發展脈絡。
3.透過提出問題、蒐集資料等方式,討論歷史人物與臺灣歷史的關聯。
|
第四單元世界發現臺灣
第2課臺灣的位置與大航海時代
【活動一】美麗的福爾摩沙
1.大航海時代的航海家們,從歐洲千里迢迢航行到亞洲來,與海商鄭芝龍的故事。
【活動二】海上來的紅毛人
1.在臺灣看到西班牙人留下的遺跡,在荷蘭人經營臺灣的時候,導致郭懷一事件的發生。
2.十七世紀荷蘭人與西班牙人陸續到臺灣建立貿易據點與經營,對臺灣產生的影響。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3 認識不同的文化概念,如族群、階級、性別、宗教等。
【國際教育】
國E2 發展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
第十八週
|
|
第2課
大航海時代有哪些人經營臺灣?
|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
1.了解並探討大航海時代下荷蘭人、西班牙人與鄭成功來到臺灣的的原因與過程。
2.探究不同經營者或政權對臺灣帶來的影響,覺察臺灣歷史發展脈絡。
3.透過提出問題、蒐集資料等方式,討論歷史人物與臺灣歷史的關聯。
|
第四單元世界發現臺灣
第2課臺灣的位置與大航海時代
【活動三】國姓爺與臺灣
1.臺灣民間流傳關於鄭成功的傳說故事,大航海時代,鄭成功為了取得反清復明的基地,也來到了臺灣,維持海上商業貿易的據點,並解決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
2.鄭成功因與清帝國作戰失敗,在赤崁(今臺南市中西區)設立承天府,成為第一個由漢人統治臺灣的政權。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3 認識不同的文化概念,如族群、階級、性別、宗教等。
【國際教育】
國E2 發展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
|
第十九週
|
|
第3課
大航海時代對臺灣帶來什麼影響?
|
社-E-A3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了解大航海時代中荷蘭人、西班牙人和鄭氏政權在臺的活動範圍與相關政策。
2.探討荷蘭人、西班牙人和鄭氏政權在臺灣的建設與相關政策對臺灣產生的改變。
3.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學習主題荷西古城,主動蒐集資料,選用適合的方法進行摘要,進一步分析與詮釋,理解荷、西時期城堡興建及名稱改變的因素。
|
第四單元世界發現臺灣
第3課大航海時代對臺灣的改變
【活動一】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臺灣的影響
1.臺灣在大航海時代來到臺灣有哪些不同的族群。
2.荷蘭人來到臺灣後,相傳引進那些新的物種,將鹿皮外銷到日,比較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來臺建設與對臺的影響與改變。
3.經歷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統治,他們來臺除了貿易、建立城堡,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與宗教信仰,對臺灣帶來了多元文化,讓臺灣與當時的歐洲國家產生連結,也讓臺灣站上了世界舞臺。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3 認識不同的文化概念,如族群、階級、性別、宗教等。
【資訊教育】
資E9 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
第二十週
|
|
第3課
大航海時代對臺灣帶來什麼影響?
|
社-E-A3
社-E-B1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d-Ⅲ-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了解大航海時代中荷蘭人、西班牙人和鄭氏政權在臺的活動範圍與相關政策。
2.探討荷蘭人、西班牙人和鄭氏政權在臺灣的建設與相關政策對臺灣產生的改變。
3.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學習主題荷西古城,主動蒐集資料,選用適合的方法進行摘要,進一步分析與詮釋,理解荷、西時期城堡興建及名稱改變的因素。
|
第四單元世界發現臺灣
第3課大航海時代對臺灣的改變
【活動二】鄭氏政權政策對臺灣的影響
1.思考鄭氏軍隊為何從臺南附近開始進行農業開墾,及鄭氏政權對臺影響因素與情形,鄭氏政權在臺政策與對臺的影響與改變。
【小小探究家】荷西城堡的秘密
1.觀察與熱蘭遮城及淡水紅毛城相關的資訊片段。
2針對荷蘭人、西班牙人來到臺灣興建的城堡熱蘭遮城和聖多明哥城,各畫一個時序圖,了解這個名稱改變的原因及時間點,就可以進行相關內容的分析與比較。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海洋教育】
海E5 探討臺灣開拓史與海洋的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多E3 認識不同的文化概念,如族群、階級、性別、宗教等。
【資訊教育】
資E9 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
第二十一週
|
|
第五單元探究與實作單元
守護臺灣最美的風景
|
社-E-A2
|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3d-Ⅲ-2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評估與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
|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1.透過資料蒐集及與同學的討論,能完成推薦臺灣景點的特色介紹與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案。
2.能省思推薦臺灣景點的未來模樣,並提出自己從事探究實作的改進做法。
|
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
守護臺灣最美的風景
【活動】自己心中「臺灣最美風景」的守護行動
1.探究活動步驟一:發現問題
「守護臺灣最美風景」發現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可以透過上網搜尋與訪問家人等方式,提出自己想要推薦的景點。
2..探究活動步驟三:整理分析
提出景點面臨問題的解決策略,鼓勵學生進行自己所推薦景點的資料整理與分析。
3.鼓勵學生發表並提出改進自己探究報告的做法。
4..統整:
(1)每個人認為「臺灣最美風景」有所不同,我們可以透過調查的方式,知道多數人喜愛的景點。
(2)臺灣的景點有其自然特色與人文特色,吸引遊客到訪。
(3)維護臺灣美景需要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透過制定法律、推行改善方案、志工參與等方式,讓美景永存永續。
(4)個人可以選擇具體可行的合適方式,為維護臺灣美景貢獻自己的一分心力。
|
3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
【資訊教育】
資E9 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閱讀素養教育】
閱E5 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
第二十二週
|
|
|
|
|
|
|
|
|
|
|